如何快速融入留学环境?你试试多多参与小组讨论
留学在外,学子有更多的作业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有些专业课程甚至每周都要完成一个小组作业。
想要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小组讨论必不可少。
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子同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子也可以对作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不断完善学习成果。
在国外,学校教学注重引导,倡导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因此,外国学生大都从小就形成了小组讨论的习惯,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十分活跃。
但面对活跃的小组讨论,中国学子却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感到难以适应。
熊贻君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讲起自己小组讨论的经历时,她认为“插不上话”是学子不适应国外大学教学方式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刚过来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对方在激烈地讨论什么内容。对方讲的每一个单词,我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每个单词合在一起却不知道整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读书的童瑶(化名)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如果没有预习,面对不熟悉的话题,会听不懂大家讨论的内容,最后只能干坐在那里,无法参与进去。
另一个面临的困境则是“得不到倾听”。
许多学子好不容易在讨论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却完全被其他同学忽略。
翟晓寒现在在西班牙ESIC商学院学习,她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小组讨论时,欧洲同学跟中国同学有很大差异。中国同学在小组讨论中会主动考虑别人的想法,但欧洲同学如果自己有想法的话,就会成为小组里的领导者,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观点。”
学子在小组讨论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语言交流不过关是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
但根源则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这首先表现为大家的关注点截然不同。
熊贻君刚到英国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扰:尽管已经提前预习了讨论内容,但还是难以融入话题。
“比如他们讨论一些政治名人的政策、娱乐名人的争议性举动,甚至某位设计师的情况,我真的完全插不上嘴,因为我根本不了解具体内容。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是常识性知识。我当时只能通过他们的言论,猜大致内容,却无法说出建设性意见”。
她说,“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知识盲区的问题。”
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学子与外国同学的知识储备有很大区别。这也给学子参与讨论造成了困难。
文化差异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外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上。
比如,欧美学生在其从小身处的教育体系中,很少受到他人的否定,所以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
“如果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完全占主导地位。如果你不认可他的观点,他会一直解释自己的观点如何正确,并极力说服大家赞同并采纳他的想法。”
翟晓寒说,“我们中国学生则会更尊重别人的观点、更注重团队,而他们更想表达和捍卫自己的观点。”
在被问起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时,童瑶认为提前预习十分重要。
她说:“已有的外语知识储备不足以让你应对所有的内容。但是,如果提前预习过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时就大多都能听懂。提前准备,也会让自己对话题有更多的理解。”
熊贻君也说,课前准备帮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
但要想解决文化差异问题,还需要克服胆怯,多向同学提问。
她说:“要直接问他们讨论的话题具体是什么,一般都会有人简单地跟你解释一下。这个很重要。一定要现场立即问,而不要想着回来再查。如果回来再查,会导致自己和讨论脱节。现场问的好处是,你可以通过他们的解释,了解他们对这件事情的观点和看法。”
对于学子来说,在讨论中还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翟晓寒说:“我觉得中国人想要自己的观点受到重视的话,需要在表达上变得更强势。如果你比较谦虚或者比较温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外国同学可能完全不会在乎你的想法。”
强势的观点表达,可以帮助学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忽视。
在强势表达的同时,学会反驳也能帮助学子在讨论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遇到意见不合的时候,请坚定而有逻辑和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适当注意措辞礼貌即可。”熊贻君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