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驻英使馆发布了《在英中国公民、留学生遭遇的主要犯罪类型及应对措施》公告,对在英中国公民及留学生可能遭遇的威胁进行了系统归类和划分,并总结了有效的应对方案,下面一起来看看主要内容~
附原文地址:http://www.chinese-embassy.org.uk/chn/lqfw/t1877045.htm
信息诈骗是指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的统称。
以上两类诈骗是在英留学生遭遇最多、屡遭不绝的犯罪类型。
常见信息诈骗类型
不法分子通过邮件、网络聊天软件等方式散播虚假中奖消息,让受害人误以为真,登录其所提供网站,并与之联系,不法分子提出先缴纳个人所得税和各种手续费后再领取奖品等方式骗取财产。
法分子冒充国内公检法、大使馆、NHS等工作人员,以及DHL或其他国际物流公司,以“受害人银行卡涉嫌洗钱”“个人账号被盗用”等名义诱导受害人将钱款转入所谓“安全账户”,以骗取受害人的财产。
不法分子使用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网络电话(VOIP)、改号软件等工具向受害人拨打电话,最终骗取其财物。这类诈骗近年来较为高发,诈骗金额较高。
不法分子在各大购物网站、网络论坛,社区发布网上廉价购物商品信息,将事主吸引到其精心设计的虚假交易网站,取得事主信任后,要求其向指定的银行账户汇款,在事主汇款后,不法分子立即切断所有联系方式,销声匿迹。
通过手机短信或者邮件的方式,通知受害人的账户出现了受害人不知道的金钱活动或者账户设置变更,提供虚假链接,受害人点入虚假链接登录账户导致银行账户失窃。
防范方法:
如为留学生,可同时向所在学校相关部门报告和求助。
如为留学生,可与驻英使馆教育处联系
电话+44-20-76120250
应急电话+44-7410429777(仅限非工作时间紧急事务联络)。仇恨犯罪可用于描述一系列犯罪行为,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出于敌对动机或表现出对受害者的残障、种族、宗教、性取向或变性者身份的敌意。犯罪形式包括口头辱骂、恐吓、威胁,骚扰、殴打和霸凌,以及财产损失。犯罪嫌疑人同时也可能为朋友、监护人或熟人,他们利用与受害者的关系谋取经济利益或其他犯罪目的。
仇恨犯罪包括因种族主义、宗教、性取向、残障等引发的多种犯罪,在英国属于多发犯罪。
2019/20年度,全英共记录105,090起仇恨犯罪,83%嫌疑人被定罪。种族主义仇恨犯罪占总数75%,性取向引发犯罪增加19%,对残障人仇恨犯罪率增长9%,以上均创下历史新高。
新冠疫情爆发初,针对华人仇恨犯罪激增,到2020年12月之后,人数并未增加。但目前歧视华人的犯罪事态仍然严峻,正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防范和应对
英国警方非常重视仇恨犯罪,有关仇恨犯罪的报警属于优先级犯罪,一般涉及仇恨犯罪的报案均会记录在案并得到调查。如遭遇类似紧急危险,请按以下途径处理:
英国是禁止使用枪支的国家,持刀伤人案件是英恶性案件中最高发的案件之一。
根据英内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持刀犯罪案件为45627起,其中故意伤害案件占44%,抢劫类案件占44%。尤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都市地区,持刀犯罪行为高发,约占伦敦警方所有犯罪记录的34%,伦敦犯罪率最高,每10万人中就有174起犯罪。
防范和应对
1.盗窃
选择目标:
通常是外观昂贵的珠宝、手表、手机和相机等;
无人看管的钱包、背包、笔记本电脑和行李等;
在咖啡馆和餐馆,椅子上和两脚间的袋子也是盗窃目标;
无人看管车辆。
常见犯罪场景:
旅游景点、购物场所等人员密集地区,多为东南欧、中东口音团伙作案。
2、虚拟绑架
选择目标:多为中国留学生
常见犯罪场景:犯罪分子用偷来的手机或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个人信息联系被害人的家人或同事。这种情况通常发生于受害者在电影院里、国际航班上或者他们的手机刚刚被偷的时候,因此很难确认绑架行为是否真实。
3、毒品犯罪
毒品犯罪是英国街头和社区犯罪最常见类型之一,大学校园也是毒品交易和消费的主要场所之一。请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同时请同学们在自己不尝试毒品的情况下,拒绝、远离毒品交易活动。
4、非法盗刷他人信用卡
具体表现形式为通过社交平台,发布x折订餐,购买电子设备,缴纳房租,学费等。通过各种方法(如发布“成功案例”)引诱骗取受害者信任,利用受害者侥幸心理,最终实施诈骗。
因英国车辆保险对部分留学人员来说较贵,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的心理,获取受害人信任,向受害人提供非法车辆保险,注,此种保险无任何赔付条例且会被随时取消,同时极其容易被英国警方发现而遭到法律问题。
部分留学生用英国银行卡购买签约手机或者进行贷款,在并未结清尾款的情况下离境并拒绝归还后续欠款。会影响学生的信用记录。信用记录是今后买房、贷款以及申请信用卡的作为重要参考。
因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的不同,留学生普遍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全,经过犯罪分子的刻意诱导,造成了经济损失等伤害,也对国内家人造成了困扰。所以请妥善保管个人文件(如cas,offer,证件复印件等)个人银行卡,学生证,拒绝向未知公司,第三方个人等提供,上传,转借。例如xxxx(非学校非学联)要求提供学生信/学生证等,拉你进入“学生群”/换取优惠码。
罪犯通过利用信任或者受害者心理,骗取钱财。注,非法换汇违反两国法律,此行为本身不受法律保护。
如停车罚单等罚款,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法律问题,进而影响个人信用。
安全无小事
在英的大家都要认真防范哦~
有其他疑问欢迎留言